地 址: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北田鎮西
聯系人:劉曉偉
電 話:0354-2722256
手 機:18603544626
網 址:www.andersonorui.com
優質玉米種子銷售難不難?臨時收儲取消后,玉米由企業實行市場化收購,能否順利賣糧成為新的重大考驗。為解決賣糧難問題,各地積極采取措施,確保農民順利賣糧。
有反映稱玉米產區“大量余糧積壓”,這也需要認真分析。從東北4省區總體情況看,截至今年2月底,東北玉米收購進度已經超過商品量的80%,有的地方農民的糧食已經售完。玉米銷售的進度好于預期。秋糧收購開始以來,東北玉米向關內鐵路運量已經突破了歷史Z高水平,這些運出來的玉米都是新收購的玉米。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主產區農民糧食銷售狀況總體是好的。
實際上,所謂的“余糧積壓”現象,絕大部分并不屬于真正的賣糧難。農民手中余糧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屬于“慣性余糧”,如一些地方玉米品質較好,農民存在余糧“開春后再賣”的售糧習慣,加上總體產量較大,余糧相對較多;第二類屬于“主動余糧”,現在收購完全市場化,部分農民認為潮糧價格偏低,想待價而沽,等水分減少之后以更高價格出售,減少烘干費用,賺取更多收益;第三類屬于“環節余糧”,如黑龍江糧食局估計,在合作社、經紀人和烘干塔中待售玉米達上百億斤,有的在等待更好的市場時機,有的已有銷售渠道,實際相當于為加工或貿易企業代儲;第四類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難銷余糧”,有的地方玉米因受災導致籽粒不飽滿,或因存儲不科學導致霉變等,有的地方位置偏遠、運輸不便,導致銷售相對較難。實際上,在玉米質量較差、運距較遠的地區,由于各級政府重視程度高、動手早、力度大,收購進度相對較快,農戶手中余糧已經不多。
,“毀約棄耕”有幾何?有反映稱,一些糧食主產區接連出現種糧大戶毀約棄耕,“撂挑子不干”的現象,并多把毀約棄耕歸因于農產品價格下降。對此,不必過分擔憂,也不應過度干預。
實際上,從一般的情況看,部分大戶經營狀況不好,價格下降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有些是規模太大經營不善,還有不少是租地成本太高。妥善應對農產品價格、租地成本波動是一個成熟農業經營主體必須具備的能力。在這輪價格下降過程中,一些經營主體“撂挑子不干”,說明一些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還有待提高。從長遠看,改革有利于擠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投機分子”,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目的。規模經營主體如果不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就可能被市場淘汰。這也提醒我們,在我國特殊國情農情條件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急不得,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
總體上看,真正懂農業、會經營、規模適度的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盡管也有些損失,但大部分并沒有毀約退租,這并不是靠情懷在硬撐,而是基于租地等成本下調和效益提升的長遠預期。改革后,被廣為詬病的過高租地成本,有望在出租戶與經營戶市場化博弈過程中逐步回歸理性。例如,今年東北租地成本普遍下調200元至300元,回歸到相對合理的水平。綜合各地情況看,不少種糧大戶意愿強烈,有的已經簽訂合同、擴大了經營規模,有的還在等待租地價格進一步回落。從主產區當前的情況看,在租地成本下調的背景下,土地流轉呈現出增加的態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有加快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