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北田鎮西
聯系人:劉曉偉
電 話:0354-2722256
手 機:18603544626
網 址:www.andersonorui.com
眾所周知,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位列第一。 因此,中國種業的現代化和市場化,可以說也是從玉米開始的。
近日,一封《反對中國化工集團巨資并購轉基因毒公司先正達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質詢書》引發關注,前化工部部長、原中央委員,現年92歲的秦仲達位列400多名聯名質詢人中的第一位。質詢書中言辭激烈,指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會使“中國在轉基因化工農業的垃圾陷阱里陷得更深”。
其實,中國化工擬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此前也遭到美國議員的反對。美國愛荷華州共和黨參議員查克·格萊斯利表示,要謹慎考慮“允許外國實體在美國農業中控制重大的市場份額將會帶來什么樣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在一體化的市場上,比如說種子市場等”。
據2014年的數據,中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約650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位,當時便有分析認為,中國有望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Z大的種子銷售市場。外界認為,中國化工收購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看中其種子業務。
一樁普通的跨國并購,因美國政客與中國反轉基因人士的反對,而被渲染上了關乎國家安全、國民健康的色彩,同時也將中國種業發展這一潛存許久的產業難題和關乎國家戰略的命題,推到了臺前。
2016年,被很多業內人士譽為中國“種業元年”。
理由一: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首次出現了“種業”的身影,并將“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列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還明確要求“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
理由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發展現代種業,開展良種重大科技攻關,實施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行動計劃,建設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培育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龍頭企業?!?/p>
眾所周知,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位列第一。 因此,中國種業的現代化和市場化,可以說也是從玉米開始的。
今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宣布,2016年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意味著實施了8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面臨取消,玉米的市場化再邁進一步。
據業內人士介紹,自2008年以來,國家實施玉米收儲制度,國內玉米價格連年攀升,導致中國玉米價格全球Z高,與國際進口玉米價差高達600元/噸之多,引發進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高粱、大麥等)大量涌入,玉米庫存高企、財政負擔加劇。玉米供需格局亟須重構。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玉米也作了具體部署和要求: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標是,玉米市場在未來數年逐漸與國際市場實現接軌。
但另一邊,隨著化肥、農藥及人工價格的飛漲,玉米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而國外玉米的價格卻越來越低,如何實現接軌?答案似乎只有一個:種子改良。
從過去100年的世界農業發展經驗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60%來源于種子技術。
《中國經濟周刊》獨家獲悉,一項旨在改良玉米種子的國家攻關計劃已于2014年年底開始。這項以國家意志推動的玉米種業計劃的目標是:力爭“十三五”末,玉米育種躍升至國際先進水平。